2017-11-16
本报记者从院科研处了解到,由我院党组书记、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资源评价利用岗位科学家刘娣教授主持完成的《民猪资源特性及其遗传机制研究》项目,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黑龙江省唯一国家级保护猪种民猪的起源进化、资源优良特性及其遗传机制,并首次获得了民猪全基因组序列,为民猪资源保种、育种以及产业化推动打下了理论基础,填补了民猪起源在基因组水平上确定的空白。该项目斩获了2017年度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类),使我院时隔多年再次问鼎黑龙江省自然科学类最高奖项。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自上世纪90年代农业部首次确定《中国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以来,多次修改都被列入其中。民猪具有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繁殖力高等优异种质特性。据刘娣教授介绍,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民猪资源,需要掌握其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需要进行保种体系和核心群建设;需要比较和筛选优质高效的杂交模式进行杂交利用以及进行与民猪特性相适应的生产技术研发和组装配套;更需要建立民猪产业化开发利用体系。
为此,刘娣教授率我院畜牧研究所猪学科研究团队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民猪优异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进行了长期研究。通过对民猪起源进化、抗病特性及其天然免疫机制、抗寒特性及其分子机制、耐粗饲分子机制、肉质特性及其机制、繁殖性能及胚胎配子发育机理等的深入研究,刘娣教授团队在民猪特性研究上实现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获得了民猪全基因组序列,获得首部民猪全基因组图谱,确定了民猪与莱芜猪亲缘关系近并在选育过程中引入了欧洲猪种血统,在分子水平揭示了民猪的起源与进化;第一次系统分析了民猪抗寒分子机制, 鉴定了抗寒候选基因及其富集通路;第一次鉴定了民猪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征,发现民猪的纤维杆菌属等3个属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中国动物遗传育种分会理事长张勤、中国养猪学分会理事长王立贤等多名专家组成的评价组在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民猪优异种质特性的分子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经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应用,该项目先后获得知识产权3项;就主要发现点发表论文154篇,其中SCI收录40 篇、EI 收录3 篇。同时,项目组通过与相关养猪企业、合作社合作,将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到现实生产力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