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日前,记者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所属的“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项目2017年度总结会上了解到,由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承担的“黑龙江稻田培肥与耕作技术筛选及其效应研究”子课题,针对黑龙江稻田春季地温低、秋季上冻早、整地方式多、秸秆还田难等问题,通过比较并优化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密度、肥料配置以及水分管理技术的效果,对有机无机综合培肥技术进行了优化及配套,解决了黑龙江省稻田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基本建立了适合黑龙江稻区的土壤培肥和轮耕技术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国,总产占全球的27.9%。由于长期高强度集约化管理,稻田出现增产乏力、功能退化、环境恶化等问题,水稻生产上也面临着秸秆大量还田、机械化、轻简化等新挑战。为此,国家提出了“提质增效”、“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启动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专项。据介绍,培肥与耕作是作物生产的两项最基本且重要的技术措施,对作物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质量等影响显著,开展相应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将利于水稻增产与资源增效的协同,促进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粮食丰产增效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意义重大。
据“黑龙江稻田培肥与耕作技术筛选及其效应研究”子课题负责人董文军介绍,课题组通过2年的研究,已初步明确了黑龙江省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技术水稻的产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水体质量及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技术。主要是在秋天收获时将秸秆粉碎均匀抛洒在地里,通过秋翻耕和秋旋耕的合理轮耕使秸秆全部还田,并采用新型的无动力打浆机进行打浆,插秧密度由9寸*4寸变成9寸*3寸,减少了基肥氮的施用量,合理的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可以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同时可降低稻田系统的温室效应。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