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新闻 >> 正文

重点新闻

花开科研路 匠心筑梦行 2024澳门原料网1688荣获2023年度省科技奖背后的故事

2024-09-16

近日,2023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揭晓,2024澳门原料网1688(下称省农科院)取得历史性突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项。

图片

喜人的成绩,不仅是对省农科院科研实力的最高赞誉,更是对科研工作者们不懈探索、持续创新的生动写照。在这片荣耀的光芒之下,还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却同样动人的故事,它们如同深邃夜空中最亮的星群,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倾听。

坚守:潜心耕耘 莫问收获

每一个备受关注的奖项背后,每一个闪耀光辉的团队的身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13.1年,这是2023年度省农科院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时间,其中研究周期在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45%。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猪粮安天下”。养猪,一直以来都是农民致富的好手段。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只要猪吃得好,长得快,不生病,就能卖得了好价钱。但对于省农科院畜牧专家刘娣来说,养猪,可是一门技术活。从课堂到实验室再到养猪场,刘娣一路探寻着民猪的遗传密码,培育优质中国猪种。这件事她一做就是38年,坚守着“如何让国人吃上一口好猪肉”的初心。今年,她带领的猪团队建立的龙民黑猪配套系一举填补了黑龙江省生猪育种40年的空白,再次斩获黑龙江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图片

图片

“黑土区稻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及改良培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本次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项目负责人、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王秋菊研究员在2017年之后第二次摘得省科技进步奖的桂冠。谈及一路走来的历程,王秋菊说:“我从农场的小队长到今天成为了国家白浆土改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一步步走过来,让我对土壤改良的信念和信心更加坚定!”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王秋菊身上透着生俱来一种倔强和执着,“风里来雨里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从未畏惧。我喜欢坐在地里看土壤剖面,看到改良后的土壤变化,我觉得自己都和土壤共情啦!”

一粒种子埋入土中,便开始了关于时间的故事。“黑河52”从播种到成熟需要110~117天,而从试验田到省科技进步奖领奖台的这段路程,黑河分院张雷研究员和团队却足足走了21年。为解决黑河地区无霜期短,生产潜力较低,较短的生育期和高产之间的矛盾,他们与农民为伴,与大豆为友,在烈日寒风中,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和实验。

解决优质米系列和耐盐碱性之间的矛盾,是齐齐哈尔分院刘传增团队在“寒地耐盐碱优质香型水稻新品种‘齐粳10’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中面临的难点之一。成员们通过扩群增压的方式开展试验,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剔除出更多遗传累赘,工作量庞大。“一群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句话是支撑刘传增的信念源泉。

图片

在看似重复单调的工作中深耕细作,在真挚热爱的行业里笃行致远,选育出更多良种,攻坚克难、惟实励新,解决“卡脖子”问题,这是每一位农科人的赤子之心。

传承:使命在肩 接续前行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良种一粒重千钧。大豆目前仍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经济作物。0.22克,这是一粒大豆种子的重量,而就是这0.22克却是破解大豆产能不足的关键钥匙。

育种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大豆研究所刘鑫磊研究员领衔的“多抗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黑农84’的选育与推广”项目摘得了今年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谈及获奖,他却说“这是我们团队四代大豆人共同的成就”。

图片

“在重复枯燥的育种工作中,只有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的概率能育出一个良种,其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一代又一代育种人的接续前行。”刘鑫磊说。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那么种质就是种子的核心,没有种质资源,育种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据本次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早熟高产耐逆宜机收玉米新种质创制及应用”负责人张建国研究员介绍,在前辈们选育的优质抗病、抗逆种质的基础上,他们这代玉米育种人通过单倍体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先进育种方式,结合目前急需的宜机械化收获的特性,对优异种质进行筛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新突破。

种业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第一次设立了成果转化类奖项,“寒地早粳糯稻新品种‘龙粳57’的选育与产业化”项目获奖团队负责人张云江研究员告诉记者,“自产品审定以来,‘龙粳57’累计推广面积837.29万亩,增收稻谷2.4亿公斤,增加效益8.5亿元。‘龙粳57’的选育与产业化应用,为早熟稻区糯稻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45%,支撑起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的傲人成绩。在省农科院本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都和品种选育有关,这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底气和信心。

聚力:回望征途 翘首前路

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坚守”和“传承”,还有一个高频词汇让记者印象深刻,这就是“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省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财政稳定支持本省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设立的自主研发专项,对全国各省设置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省农科院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财政厅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96亿元,为省农科院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等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一轮“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执行周期为2023年~2026年,黑龙江省财政厅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在2023年度省农科院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的20个获奖项目中,有18项受到了新一轮“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项目的支持,占比90%。

对此,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寒地香型粳稻优质高产多抗‘绥粳28’的选育及应用”的负责人刘晴研究员真挚地告诉记者,“创新工程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可太大了!”据他介绍,“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除了在项目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外,更多的是通过促进水稻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种植资源交换、育种经验交流和技术提升上对项目团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图片

图片

郝玉波研究员也是“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的受益者。今年他的团队研发的“玉米‘一增两减’丰产效益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项的获得不是一人之功,除了团队集体的付出,最重要的是有了创新工程的帮助,我们才能取得傲人成绩。”

正是在创新工程的支持下,省农科院不断产出更多更优高质量成果,对推动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黑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农业科技支撑。

据了解,省农科院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奖项申报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奖项申报氛围,以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体系助力提升奖项申报效能。分别在奖项申报阶段、提名资格阶段、奖项会评阶段、综合评审阶段举行了四轮专题辅导会,邀请省农业领域权威专家,采取多对一方式,逐一对各项目全面细致辅导着力提升奖项申报质量。

为实现育好“中国种”,种好“中国粮”,端牢“中国饭碗”的目标,农科人不忘“来时路”,坚定“未来路”,走好“脚下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农科院使命在肩,责任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