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0
编者按:
10月10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40人”全媒体大型直播采访活动第五期正式启动。我院党组书记、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教授应邀做客《黑龙江日报》 演播间,与数百名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40年来寒地农业科技的辉煌成就。
黑龙江日报:寒地农业科技成就“中国饭碗”
——访我院党组书记、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
从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到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7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从12418.5万亩增加到22091.9万亩,增加了90%以上;粮食总产由1477.5万吨增加到6018.8万吨,增长4倍多。粮食单产由每亩平均12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左右,增长近3倍。牧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1861.96亿元,上升到全国第五位。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5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988.96亿元,40年增长98倍……
每每提到这里,在农业科技领域辛勤耕耘33载的省农科院党组书记、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都充满了自豪感和神圣感。她深深地知道,这些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回顾40年的发展,她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农业科技名家、大家,一个个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一个个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高素质团队,一个个在田间地头、实验室、示范点进行各种试验和技术服务推广中发生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40年来,就省农科院而言,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知名、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如小麦育种家肖步阳、大豆育种家刘忠堂等许多前辈科学家,经过全省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构筑发展了强大的寒地农业科研体系,从技术进步、品种创新及科技推广等方面,有力推动我省农业的历次跨越式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有力措施。上世纪80年代末,“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助推了我省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最初的300多万亩到目前已经发展到6000多万亩,“种稻治涝”对我省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生产上台阶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个值得一书的当属在西部干旱地区广为推广的“催芽坐水种”,使这一地区玉米增产30%以上。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大面积攻关示范,带动我省玉米种植面积由2400万亩左右增加到10000万亩左右;玉米平均单产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公斤以上。大豆生产在“垄三栽培”、“矮杆密植栽培”和新品种的合力支撑下,单产普遍提高10%以上。“深松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升了我省农作物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很多的土肥、植保、农化技术还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猪牛鸡等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生产。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品种创新带给我省农业的惊喜更是枚不胜举。如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育成的“龙粳”系列品种的推广,结束了国外水稻品种在我省种子市场的垄断历史,从潘国军团队育成的“龙粳31”到聂守军团队培育的绥粳18,一个又一个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都在我省诞生。省农科院的龙稻18、松粳22、松粳28被评为全国优质水稻十大金牌品种。“合丰”号、“黑河”号、“绥农”号和“黑农”号,这些大豆系列品种,不仅确保了我省大豆优良品种持续供应,还辐射推广到省外其它地区,合丰25、绥农14、黑河43先后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龙丹、绥玉系列玉米品种成为我省玉米主要品种。克新1号马铃薯持续30多年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不断育成的新品种,保证了我省各积温带始终有可靠的优良品种保证。目前全省良种普及率已经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其中大豆和水稻自育品种覆盖率超过80%以上。畜牧养殖业也已经建成了较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满足目前养殖业对良种的需求,奶牛良种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我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东北民猪的保种、资源研究、杂交利用及产业化推动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技共建和技术推广是技术和品种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院县科技共建、“三区人才”项目、扶贫任务和援疆等,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推广工作,也探索与市场和农民需求对接的农业科普新方法,编创了各种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省内各市县电视台以及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平台推出,点击率超300万次,评论几千条,微信平台粉丝过万,同时打造“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着力构建“互联网+农业科技”,开通“农技微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PC端、手机端、微信端全覆盖。
我省具有世界寒地农业地区的共性特征,农业生产特点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上升潜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生产水平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和农业产业化具有强劲的特点。同时具有结构不够合理、效益不够高、产业链条不长不深、加工还不强等特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省委省政府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提出了“减玉米、稳水稻、增大豆、上畜草、扩果蔬”的结构调整方针,确定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发展战略,以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这些要求,我们要积极调整学科和重点研发领域,按照重点产业和新的产业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攻关。在五大粮食作物育种和栽培的优势下,进一步发展牧草、杂粮杂豆、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的育种和种养殖技术;在土壤肥料、农化、植保、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的厚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生态环保、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种养循环农业等领域。
在金秋时节,习总书记来到东北考察首站即是看黑龙江农业,他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是对农业工作者最大的激励和要求,也为我们农业科技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我们农业科技人员,信心满满,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做贡献,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做贡献,为把“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做贡献。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