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1
今年我省春季气温低,物候期拖后,很多农田土壤湿度大,甚至还有积水地块,今后天气变化也存在不确定性。如何确保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是近期生产应注意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生产调查研究,并根据专家意见整理成如下生产建议。
一、提高播种质量
我省为寒地农业,作物生育期短。抢前抓早,一次播种实现“苗全苗齐和苗壮”,是我省粮食生产丰收的最基本要求。
(一)选择品种保成熟。近几年我省玉米和水稻面积增加很快,种植区域又向北部地区扩展,已增加了发生低温冷害的风险性。今年旱田作物播种期若再拖后,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性会更大。为此,生产上应尽可能选用熟期偏早的品种,以确保秋季正常成熟。
(二)发芽试验看芽势。去年秋季温度低,雨水大,一般种子发芽率较低,生产中也有芽率较低的陈种子。为此,播种之前一定要做好发芽试验。不仅要看种子的发芽率,关键还要看发芽势,确保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一次播种出苗快和整齐。对发芽率较低,又不能更换的种子,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三)催芽播种防粉籽。一般年份我省西部易旱区玉米有催芽坐水种的习惯,今年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即使不坐水种,也要催芽播种。其它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都应尽可能催芽播种。催芽播种不仅有促早熟作用,关键是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避免发生粉种。人工播种可催大芽,机械播种只要达到破胸就可以。水稻必须催芽后再播种。
(四)种子包衣防病虫。我省农作物呈大面积长期集中连续种植,可轮作生产很少,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一些土传病害、种子带菌传播病害和地下害虫等,通过种子包衣带药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各地应根据本地最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农药,如玉米丝黑穗病和大豆根腐病。一般岗地的地下害虫危害较重应重点包衣预防。玉米选择农药品种,催小芽也可包衣。应避免白籽下地。
(五)机械整地看墒情。春季整地要注意土壤湿度,避免湿度过大整地形成大土坷垃影响播种质量,特别是土壤黏重地块。起垄作业应注意根据土壤墒情分别进行,先干地后湿地,先岗地后洼地,确保整地碎土效果。
(六)播种时期看物候。受温度变化影响,我省各地每年春季作物适宜播种期波动很大。适宜播种期除可根据土壤耕层温度和冷尾暖头等农业气象指标确定外,如玉米可把“草变绿,山现青,杏花始开抢播种”物候期作为本地指标。即地头的杂草已变成绿色,远处的山已现青色,附近的李杏树刚开花的时候,应开抓紧时间,尽快播完种。
(七)湿度过大浅播种。我省春季多干旱,一般为了保墒强调把种子播在湿土上和强调镇压。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大机械播种作业,应注意播种不宜过深,镇压不宜过重,避免影响出苗,特别是粘重土壤更应该引起注意。
(八)化学除草防药害。首先是新开稻田和旱田作物轮作,注意避免上年使用除草剂残留药害。其次注意慎用没用过的除草剂,对用法、用量和施药时间等,都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特别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
(九)种肥适当增磷肥。春季气候回暖慢,气温较低时,土壤微生物活动受抑制,土壤养分活效化程度低,作物生长易缺磷。因此种肥要适当增加磷肥用量,确保幼苗初期生育。
(十)水稻防病育壮秧。今年很多水稻育秧播种较晚,应注意避免为了促进秧苗生长育成弱秧和发生立枯病害。首先是注意秧田排水,确保旱育秧。其次是注意早通风炼苗,根据长势和天气再逐渐增加通风时间和通风量。第三是在一叶一心期应喷洒一次杀菌剂,预防发生立枯病;发现有立枯病开始发生,要尽快通过浇酸水和喷洒杀菌剂消毒及早控制。
我省耕地面积大,各地土壤类型和地形地势不同,加之春季气候条件变化大,在重视抗春涝保春种的同时,西部沙土地和偏高岗地等也应该注意抗春旱保春种,保证苗齐苗壮。
二、确保播种面积
我省农业机械化播种程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旱田作物播种期已经明显缩短。但在土壤湿度较大,或再出现阴雨连绵天气,也可能出现延迟播种,甚至错过最佳播种期。对于土壤湿度过大或明水刚刚消退的地块,要采用深松散墒抢播,争取积温。要尽避免出现弃耕地,实现播种面积最大化。
(一)人工播种。已进入适宜播种期,对机械仍不能播种的地块,可采用畜力人工播种、人工刨埯种和扎眼种。当播种期拖后较明显时,玉米应采取催大芽再播种,有条件时也可采取育苗移栽。
(二)早熟品种。对已过了适宜播种期,可机械播种时,有条件的可更换比一般品种早熟10天左右的种子播种。早熟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也可以结合催芽播种。早熟角质加工玉米和粘甜鲜食玉米也可以适当增加种植。
(三)早熟作物。若过了适宜播种期时间较长,一般玉米品种已难保证成熟时,可更换早熟作物。选用特色食用大豆,如小粒豆、大粒豆等专用品种,也可能获得较好效益。其它也可播种小豆、绿豆和饭豆等。
(四)饲料作物。超过适宜播种期较长,一般早熟粮豆作物也难再保证成熟时,可结合养肉牛和奶牛养殖,种植不需要完全成熟的玉米做青饲料等猪禽饲料。
我省玉米、水稻和大豆产量,不仅受播种期影响,还取决于播种后有效积温多少和早霜时间。只要做到尽可能减少弃耕地,并确保苗齐苗壮,并不出现异常的夏季旱涝和低温早霜灾害,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都不会受大较大影响。
下一篇:盖钧镒院士到我院进行考察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