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处暑谷渐黄,三候禾乃登。2024澳门原料网1688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内,日头刺眼,记者手掌搭在眉前远眺,松花江风吹起阵阵稻浪,稻浪中“飘”着一顶草帽,对着草帽喊一声“马所长”,草帽下探出一张朴实的圆脸。这就是2024澳门原料网1688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长马文东。
笑着向记者挥挥手,马文东一边收起记录本,一边小心拨开稻穗往田埂上走,他穿水靴的右脚刚迈上田埂时,左手还顺势拔起了一株杂草。
马文东在田间踏查
记者有点困惑,眼前这人就像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稻农,完全不能与水稻专家划上等号。虽然育出数十个水稻新品种并有多项荣誉加身,可在接受采访时马文东总是说,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眼见“套不出话”,记者决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更加深入地走近马文东。
“我”:出身在农家 献身为农家
1980年2月,马文东出生于佳木斯市桦南县的一户农民家庭,那时他的家乡便已是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县。少时的马文东会在学习之余帮父母干农活,他也是在那时感受到务农的艰辛与本地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于是,马文东在高考时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2003年毕业后返回家乡,来到2024澳门原料网1688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工作。
2024澳门原料网1688水稻研究所
“我刚参加工作时经历了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期,也从中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马文东说,当时黑龙江省主产区没有自育水稻品种,国外品种被广泛应用,但因抗病性差使水稻生产面临重大安全风险,此外三积温带、四积温带的水稻主产区品种丰产不优质,使稻农买粮难、有粮买不上价。
如何消除技术瓶颈?作为年轻一代水稻科研人,马文东在专业领域求突破,根据生产和种业需求对科研思路做方向性调整,建立了优质化、多样化、市场化的育种策略。
22年寒来暑往,22年南繁北育,马文东团队在寒地早粳优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共育成龙粳47、龙粳57、龙粳1656、龙粳1718等45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
马文东(左一)和同事记录水稻生长数据
其中,特用糯稻品种龙粳57已推广超过1000万亩,创我国糯稻品种单品种种植面积历史纪录,龙粳1755获第八届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为全省水稻安全生产、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他”:给科研耐心 予推广信心
“马所,快来看下,这有一个空壳和两个宝贝!”远处同事的声音中断了记者与马文东的交谈,一同走到冷害鉴定圃,这里由农业农村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于2016年建立,承担了寒地粳稻种质耐冷鉴定、筛选和评价的科研工作。
“每年我们都会在这种下上万份育种材料,从中寻找拥有耐冷基因的材料,马所总说,它们就像是高中生一样,需悉心培养,总会有惊喜的收获。”水稻研究所品质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楠说,水稻育种工作漫长且枯燥,但马文东告诉大家,科研要沉得住气。
马文东与稻农徐景德在田间交流
用马文东的话简单概括育种团队的工作,一个是新品种选育,这就像习武之人闭关修炼“内功”,另一个就是品种与技术推广,这更像武林高手闯荡江湖,需凭真本事令农户与企业信服。
“水稻能高产,稻农才高兴。就拿龙粳1624来说,亩产能达到700公斤以上,出米率高,收益也高。”桦川县创业乡拉拉街村的稻农徐景德告诉记者,百姓家田间地头就是马文东的办公室,他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帮助农民算、带领农民增收。如今,在马文东的推荐下,徐景德的5万亩稻田成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重点专项的核心示范区,用于绿色优质高效粳稻新品种示范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三农,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每一年,马文东带领团队通过现场培训、微信群、电话等渠道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2000余人次、田间指导200余次,他们已成为三江平原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与培训的主力军。
马文东带领支部党员集体学党课
“你”:携手于小家 坚守在大家
水稻研究所的档案室里收藏着很多马文东团队的证书、奖杯等资料,记者发现了一张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选育人员一项中,马文东与妻子李修平的名字同时出现。
记者经了解后得知,原来他们夫妻俩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李修平在佳木斯大学任智慧农业专业教师,她博士后期间曾与马文东一同参与龙粳47的品种选育工作。李修平眼中的丈夫,是一个对自己职业规划特别明确且会为此积极努力的人,夫妻俩走过的20年是一段“工作中共进,生活中携手”的难忘时光。
“我们家上一次有他参与的家庭旅游还要追溯到10年前。”
实验室监测数据
“每天早上四五点,他的手机就会有消息提示,那基本上都是工作信息,他就像个马达一样,一直在高速运转着。”
“作为同行,我能感同身受,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农业科研工作者不管何时何地,都会以科研为第一要务。”
李修平的话语间带着一些“小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没办法,他的工作有时就需要和时间赛跑。试验田中的育种材料如不能及时收获,将带来重大的科研损失,多次迭代的科研进度也可能归零。”
而今,又一年秋风起,同往年比,此处的稻香只增不减,马文东依然做着最爱的工作,妻子管他叫“稻田守望者”。
稻田守望者
记者手记
时针拨回2023年,那时的李修平正忙着带3个“一年级学生”: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还有博士一年级的丈夫。
没错,当时43岁的马文东申请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立志提升自己在水稻育种科研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对此,夫妻俩曾有一次深谈。
“我想着将来学有所成,丰富育种技术手段,加速现代技术手段与常规育种手段相融合,带着团队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马文东的初衷很简单,理想很远大。
“学科在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也应不断学习,所以我希望你能走出田地、走进课堂,为以后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础。”李修平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因为多年前她读博时,丈夫也说了同样的话。
马文东对科研的热爱,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梦想种子。小女儿开始对“农业科研人员”有了清晰的概念,逢人便自豪地介绍起父亲,大儿子已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学会操作显微镜,更多次获得机器人创客能力证书……两代人,正以一种默契的方式完成代际传承。
“小家”之外,马文东也在见证着农业科技发展带给家乡的深刻变化。从桦川县结束采访的归程中,他边开车边提示记者,可以看看沿途风光:“道路左侧是稻浪滚滚的万顷良田,右侧是一大批服务当地、覆盖全省的涉农企业……”
最令马文东自豪的是,眼前这一切,都有他的参与。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