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我所近年来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技术服务显著增强,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日益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深入,增强了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绩
(一)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高粱、食用豆三个岗位科学家及谷子、大麦两个试验站的任务圆满完成,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等课题任务也都按计划完成,同时又积极申请到了各类项目。
1、主要科研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所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项科研任务107项,总经费额度为3388.8万元。审定、登记新品种7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1个;完成国家、地方农业标准10项;发表学术论文63 篇,其中SCI 11篇、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论文18篇;主持和参与编著4部;获得成果奖励项4项,其中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
2、基础研究与种质创新进展
(1)利用888份谷子核心种质资源苗期对谷瘟病菌株HN-1抗感性差异表型和720, 000个谷子SNP标记,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P<2 .60×10-7为筛选阈值确定与关联区域关联性显著的snp位点,共筛选到88个snp位点 。利用glub1x7OE基因和GluA3d基因的定向导入与标记跟踪技术,获得龙麦26、龙麦35、龙01497等Glu-B1和Glu-A3位点近等基因系各3对,为下一步创制各受体更为优良亚基组合(B1x7OE+A3d)奠定了良好材料基础。
(2)创制出优质强筋、丰产、抗病及抗倒4种类型骨干核心亲本100余份;获得对白粉病免疫的龙麦35和龙辐麦19的近等基因系18DW019-5和18DW013-2;大麦进行了矮杆、低淀粉、高支链淀粉、高浸出、高、低β葡聚糖以及抗叶斑病等材料进行种质创新;进行了谷瘟病病菌分离、谷子雌雄完全不育突变体F2分离群体的构建。
3、新品种选育
“十三五”期间,全所共审定、登记新品种73个;累计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在优质强筋小麦、矮秆酿酒高粱、优质多抗谷子等新品种选育推广方面,成效显著。
(1)“龙麦”、“龙辐麦”和“龙春”系列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东北春麦区小麦的品质水平与产业水平。龙麦35自2016以来成为东北春麦区第一主栽强筋品种,全国春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
(2)选育极早熟、矮秆、酿酒专用、高产、耐低温及适宜机械化栽培杂交高粱新品种龙杂17、龙杂18和龙杂19等,填补我省传统麦豆产区无专用酿酒高粱品种的空白。其中,龙杂18高粱品种是我省目前推广的最矮的早熟机械化栽培酿造高粱品种。
(3)以优质、多抗、矮杆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龙谷36、龙谷39等抗除草剂龙谷系列品种。其中龙谷39于2018年获得国家新品种登记证书和国家一级优质米证书。
4、栽培模式研究与生产示范
4.1建立了强筋小麦龙麦60和龙麦67亩产350公斤以上栽培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
4.2建立了龙杂号高粱大面积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高粱种植产业的发展;累计推广龙杂号早熟高粱377.9万亩,创造间接经济效益4.7亿元。
4.3建立了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
4.4建立了漠河北极村极冷绿色杂粮、甘南县聚宝镇特色杂粮加工示范基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显著增强
多年来我所积极与黑龙江省嫩江中储粮北方分公司、黑龙江省圣源种子粮食加工有限公司、北安市田丰种子有限公司、巴林左旗纪业种子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企业对接合作,寻求多角度产业融合发展新道路。目前通过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已帮助雁窝岛、龙江酒业、北大仓、京旗源等多家酿酒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2018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秋收画卷,展现了九三农管局尖山农场收获高粱的壮观景象。我所科技人员利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三区人才等项目分别对嫩江、明水、兰西、九三等市县农民进行科技培训70多次,培训人数近5000人,发放培训资料20000余份。
十三五期间,我所对小麦、高粱、水稻、等品种成果转化与推广、技术服务共收入3156万元。
(三)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为满足哈尔滨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项目二期建设需求,2017年对原售种大厅进行改造并扩建一层。改造建设后总建筑面积1323.6平方米、使用面积1202.96平方米;一楼用于各研究室考种作业室,二楼用于哈尔滨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项目实验室。
为满足我所科技创新发展需求,2017年对我所综合办公楼一层进行维修改造建设。改造建设后一楼建筑面积436.14平方米、使用面积396.52平方米,建设完成的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12间。可以满足杂粮资源材料的培养、病菌接种鉴定、植物体生理生化研究、籽粒内含物测定、产品的后期加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检测等工作。
根据农业部东北地区春小麦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和本所科技创新发展需求。2016年10月开始在我院民主实验园区南区进行精准鉴定棚室区建设,2017年4月完工交付使用。建设后棚室区占地13亩,其中建造大棚6栋,每栋600平方米;迁移防雨棚2栋,每栋600平方米;建造灌溉用井1眼,配套井房1座;建造小型气象观测站1座。为全所科研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日益完善
为拓宽全所科技人员视野,丰富科研思路,我所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并给科研人员在学历提升、业务学习、科学试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十三五期间共有 5名在读博士获得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引进博士4名、硕士3名进入我所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所各学科团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省级学科1个、院级学科5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2人。参加“作物育种技术创新研讨交流会”、“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学术会、研讨会、培训会300多人次。
(五)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深入
我所在国家科技部项目、国际合作等项目的支持下,同白俄罗斯、美国亨氏集团等地进行合作。2016年今年9月,由白俄罗斯国家植物品种试验和保护检察署署长弗拉基米尔 贝尼亚一行四人回访我院,双方在测试试验田间进行了技术交流,我方介绍了中国DUS测试和品种保护的基本构架,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多年来我所同世界五百强之一的“美国亨氏集团” 签订了小白芸豆长期技术合作项目,其中包括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原种和良种的供应、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区域选择、芸豆良种繁育基地及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等项目;2018年9月,我所派一名科技人员赴蒙古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就人工合成小麦利用研究做大会报告,会后访问了蒙古国生命科学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二、“十三五”期间我所在农业科技发展中面临主要问题
1、队伍建设面临困难。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人员紧缺问题将长期存在。此外,由于机构改革后我所变成公益二类,许多毕业生还是优先选择公益一类单位,因此,出现了招聘难、招聘优秀人才更难的现象。人员与优秀人才紧缺问题将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
2、成果转化不可持续问题。通过2016年来以的成果转化,目前有推广应用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基本都已经进行了转化,后续的可供转化的成果还没有孵化出来,出现了成果转化断档的现象。何时才能有成果转化是个未知数。
3、基础研究深度不够。大家基本还都停留在传统的育种工作中,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标志性基础科研项目。
4、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不均衡问题。有的科室成果容易转化,有的科室专门从事技术服务,有的科室成果不宜转化,技术服务市场也没有开放出来,这样就出现了年收入过百万的科室与零收入科室的差异,由此造成收入的巨大差异。按照《成果转化法》,调剂的余地很小。
三、“十四五”时期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十。我所继续坚持培养人才强所、科技创新兴所、服务三农活所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围绕着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如下:
1、积极申报各类各级项目和课题。动员全部科技力量,积极拓宽渠道申请各类各级项目和课题,把握一切机会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保证在国内同行中的占位。
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继续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路子、新模式,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在完成各项课题任务的同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3、探索新的运行机制,为研究所发展注入活力。变成公益二类后,必须思考创新和生存的问题,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所以机制创新是我所改革各项工作的核心。要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以解决科研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寻找一条成果开发与推广的新路子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激情,探索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以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扩大成果社会影响。
4、继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近几年的努力,我所在学科构架建设上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我们的学科队伍还不健全、不稳定。今后要克服困难,利用可招聘新人的机会,尽快完善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上一篇:资源所“十四五”规划
主办单位:2024澳门原料网1688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2024澳门原料网1688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